[1] |
郑云, 吴晓光, 李广生, 李聪博, 陈启明, 竺礼华, 贺创业, 郝昕, 王烈林, 姚顺和, 刘颖, 李立华, 汪金龙, 钟健, 周文奎, 邓利涛, 朱宝吉.
基于HI-13串列加速器在束γ终端原子核激发态寿命测量的核结构研究
.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6, 33(4): 375-384.
doi: 10.11804/NuclPhysRev.33.04.375
|
[2] |
胡钧, 何建军, #, 许世伟, 陈志强, 张雪荧, 王建松, 于祥庆, 苏俊, 李二涛, 王宏伟, 田文栋, 李龙, 张立勇, 杨彦云, 马朋, 章学恒, 胡正国, 郭忠言, 徐星, 袁小华, 鲁皖, 余玉洪, 臧永东, 唐述文, 叶瑞平, 陈金达, 金仕纶, 杜成名, 王世陶, 马军兵, 刘龙祥, 白真, 雷祥国, 孙志宇, 李湘庆, 张玉虎, 周小红, 徐瑚珊.
17F + p 厚靶实验对18Ne共振态性质的研究
.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1, 28(4): 428-432.
doi: 10.11804/NuclPhysRev.28.04.428
|
[3] |
叶沿林, FAISAL JamilQureshi, 楼建玲, 葛愉成, 吕林辉, 曹中鑫, 肖军, 李奇特, 陈天逸, 杨帆.
利用中高能破碎和敲出反应研究非稳定核结构
.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0, 27(4): 390-398.
doi: 10.11804/NuclPhysRev.27.04.390
|
[4] |
朱胜江, 徐强, 车兴来, 朱凌燕, 陈永静, 丁怀博, 王建国, 竺礼华, 温书贤, 吴晓光.
A=135核区N=79的同中异位素高自旋结构研究
.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8, 25(3): 209-217.
doi: 10.11804/NuclPhysRev.25.03.209
|
[5] |
张红, 刘兵.
原子核物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7, 24(3): 218-223.
doi: 10.11804/NuclPhysRev.24.03.218
|
[6] |
王宏伟.
逆运动学弹性共振散射方法在非束缚核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5, 22(3): 233-237.
doi: 10.11804/NuclPhysRev.22.03.233
|
[7] |
朱胜江, 禹英男, 甘翠云, 朱凌燕, M.萨哈伊, 肖树冬, 李明亮, 车兴来, 温书贤, 竺礼华, 吴晓光, 李广生.
A=130区缺中子核122Cs与134Ce高自旋态研究
.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4, 21(4): 315-319.
doi: 10.11804/NuclPhysRev.21.04.315
|
[8] |
武青, 周丽娟, 马维兴.
在原子核结构的Jastrow描述中质子与4He的弹性散射(英文)
.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4, 21(3): 197-202.
doi: 10.11804/NuclPhysRev.21.03.197
|
[9] |
张鸿飞, 左维, 任秀宰, 周小红, 李君清.
对超重核基态性质的系统性研究
.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4, 21(3): 203-206.
doi: 10.11804/NuclPhysRev.21.03.203
|
[10] |
陈永寿.
爆发性核合成与核结构
.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1, 18(3): 147-151.
doi: 10.11804/NuclPhysRev.18.03.147
|
[11] |
李君清, 周勇.
放射性束装置给核结构研究带来的新机遇
.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0, 17(4): 219-223.
doi: 10.11804/NuclPhysRev.17.04.219
|
[12] |
詹文龙, 郭忠言.
兰州放射性束流线
. 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9, 16(4): 218-223.
doi: 10.11804/NuclPhysRev.16.04.218
|
[13] |
朱胜江.
现代应用物理系的原子核结构实验研究简介
. 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9, 16(1): 16-22.
doi: 10.11804/NuclPhysRev.16.01.016
|
[14] |
朱智勇, 金运范.
放射性束在固体物理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 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9, 16(2): 99-103.
doi: 10.11804/NuclPhysRev.16.02.099
|
[15] |
周春梅, 黄小龙.
评价核结构数据库的程序系统及其相关数据库
. 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8, 15(3): 186-190.
doi: 10.11804/NuclPhysRev.15.03.186
|
[16] |
夏海鸿, 竺礼华, 黄正德, 候龙, 丁大钊.
高温转动核的电偶极巨共振研究
. 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8, 15(4): 266-273.
doi: 10.11804/NuclPhysRev.15.04.266
|
[17] |
周春梅, 霍俊德.
核结构和衰变数据评价国际协作网活动
. 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6, 13(3): 63-64.
doi: 10.11804/NuclPhysRev.13.03.063
|
[18] |
陈永寿.
极端条件下的核结构
. 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5, 12(2): 41-46.
doi: 10.11804/NuclPhysRev.12.02.041
|
[19] |
杨春祥, 翁培焜, 黄正德, 温书贤, 袁观俊.
HI-13串列加速器上的核结构研究
. 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4, 11(2): 12-16.
doi: 10.11804/NuclPhysRev.11.02.012
|
[20] |
周春梅.
评价核结构数据库
. 原子核物理评论,
1993, 10(1): 48-52.
doi: 10.11804/NuclPhysRev.10.01.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