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earch
Sort By:
Relevance
Published
Display per page:
10
20
30
50
原子核高自旋超形变谱学研究
罗亦孝, 钟纪泉
1990, 7(3): 1-7. doi: 10.11804/NuclPhysRev.07.03.001  Published:1990-09-20
本刊1988年第三、四期“原子核高自旋超形变的研究”一文对高自旋超形变谱学作了初步介绍。本文综合分析近两年来该领域的新进展。两年来,A~190Hg-Pb 超形变区的确认;A~150区奇质子核及更多超形变核的发现;A~130—140区奇质子超形变核和Sm 超形变核的研究;同一个核中多重超形变带的发现;各超形变区超形变带丰富的谱学现象,超形变组态-高j 侵入轨道的不同占据对超形变带谱学性质的成功描述,及对理论模型的检验和修正;A~190和A~150区相邻(同位素和同中素)核中超形变带一系列性质的极端相似—超形变带中内禀自旋排列和质子激发的发现;超形变、高自旋下的对关联研究;超形变带退激馈入正常形变带的时间延迟的实验测定;超形变退激机制的研究;应用于Hg-Pb区超形变带自旋指定的一种有效方法等,都是原子核超形变研究的主要成果。此外,锕系区超形变核中与同质异能裂变竞争的、由位能面第二极小向第一极小退激的“返回”γ衰变(E1跃迁)的实验测定,是原子核在零自旋和低自旋下超形变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
原子核高自旋超形变谱学研究(续)
罗亦孝, 钟纪泉
1990, 7(4): 12-20. doi: 10.11804/NuclPhysRev.07.04.012  Published:1990-12-20
平均场计算表明,J 随(?)ω的变化可能有三种原因:(1)原子核形变值随(?)ω而变化。但A=190Hg-pb 区超形变态寿命的DSAM测量表明,其四极矩Q_0在观察到的(?)ω范围内基本上保持常值,由此得出的形变值的可能变化范围很小,不可能解释J的显著上升。(2)N=6(i_(13/2))质子和N=7(j_(15/2))中子的高j 侵入轨道的占据。
原子核高自旋超形变的研究(续完)
罗亦孝, 钟纪泉
1988, 5(4): 16-22. doi: 10.11804/NuclPhysRev.05.04.016  Published:1988-12-20
超形变带两类转动惯量转动惯量在高自旋超形变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沿转动带定义转动惯量并规定I(?)Ix。第一类(运动学)转动惯量J 是原子核总角动量和转动频率的比值,描述核整个系统的运动,涉及到能量E 对角动量I 的一阶微商,即J(?)/h~2=I/hω=I/(dE)/(dI)≈2I/E_γ(4.1)
原子核高自旋超形变谱学研究(续完)
罗亦孝, 钟纪泉
1991, 8(1): 5-11. doi: 10.11804/NuclPhysRev.08.01.005  Published:1991-03-20
2.2超形变带底部突然退激的物理机制在A(?)150区的研究超形变带以极快的E2级联下到带底部后(能量上已比晕带高3—5MeV),在一、二个能级上迅速向正常态退激的机制一直引人注目。较长时间以来,人们倾向于接受B.Herskind 等提出的一种解释:在超形变带的底部,静态对关联突然增大,形成波函数重迭,使超形变带突然向正常态退激;从另一角度说,超形变极小和正常极小间的隧道效应也起着重要作用。J.Dudek 的计算表明,随着转动频率的减小,质子静态对关联将在0.3MeV
原子核高自旋超形变的研究(待续)
罗亦孝, 钟纪泉
1988, 5(3): 1-8. doi: 10.11804/NuclPhysRev.05.03.001  Published:1988-09-20
原子核超形变—重核中轴长比为2:1或3:2的长椭球形变的研究始于锕系区裂变同质异能素的发现。近年来,A~150稀土区和A~130—140轻稀土区高自旋超形变的重要发现揭开了原子核超形变研究新的一页。高自旋超形变带具有很高的角动量、激发能和转动惯量,涉及到特殊的布居机制、转动驰豫和退激方式,具有特殊的组态结构,表现出丰富的谱学性质。高自旋超形变带的研究可以提供单粒子能级和对场的信息,在核结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自旋超形变态谱学已迅速发展为核结构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