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李韵秋, 李聪博, 郑云, 李天晓, 吴晓光, 洪锐, 吴鸿毅, 郑敏, 赵子豪, 贺子阳, 李金泽, 李广顺, 郭成宇, 倪磊, 周振翔, 贺创业, 刘伏龙, 周小红, 柳敏良, 张玉虎, 王守宇, 王硕, 竺礼华. 近球形核94Nb的高自旋态研究[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24, 41(1): 250-255. doi: 10.11804/NuclPhysRev.41.2023CNPC10
引用本文: 李韵秋, 李聪博, 郑云, 李天晓, 吴晓光, 洪锐, 吴鸿毅, 郑敏, 赵子豪, 贺子阳, 李金泽, 李广顺, 郭成宇, 倪磊, 周振翔, 贺创业, 刘伏龙, 周小红, 柳敏良, 张玉虎, 王守宇, 王硕, 竺礼华. 近球形核94Nb的高自旋态研究[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24, 41(1): 250-255. doi: 10.11804/NuclPhysRev.41.2023CNPC10
Yunqiu LI, Congbo LI, Yun ZHENG, Tianxiao LI, Xiaoguang WU, Rui HONG, Hongyi WU, Min ZHENG, Zihao ZHAO, Ziyang HE, Jinze LI, Guangshun LI, Chengyu GUO, Lei NI, Zhenxiang ZHOU, Chuangye HE, Fulong LIU, Xiaohong ZHOU, Minliang LIU, Yuhu ZHANG, Shouyu WANG, Shuo WANG, Lihua ZHU. High-spin States in near Stable Nucleus 94Nb[J]. Nuclear Physics Review, 2024, 41(1): 250-255. doi: 10.11804/NuclPhysRev.41.2023CNPC10
Citation: Yunqiu LI, Congbo LI, Yun ZHENG, Tianxiao LI, Xiaoguang WU, Rui HONG, Hongyi WU, Min ZHENG, Zihao ZHAO, Ziyang HE, Jinze LI, Guangshun LI, Chengyu GUO, Lei NI, Zhenxiang ZHOU, Chuangye HE, Fulong LIU, Xiaohong ZHOU, Minliang LIU, Yuhu ZHANG, Shouyu WANG, Shuo WANG, Lihua ZHU. High-spin States in near Stable Nucleus 94Nb[J]. Nuclear Physics Review, 2024, 41(1): 250-255. doi: 10.11804/NuclPhysRev.41.2023CNPC10

近球形核94Nb的高自旋态研究

doi: 10.11804/NuclPhysRev.41.2023CNPC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975315, U1932209, U2167202, U2167201);稳定支持基础科研计划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韵秋(1999−),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研究;E-mail: 1727715916@qq.com

    通讯作者: 李聪博,E-mail: licb@ciae.ac.cn
  • 中图分类号: O571.23

High-spin States in near Stable Nucleus 94Nb

Fund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ation of China(11975315, U1932209, U2167202, U2167201)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82Se(18O, p5n)94Nb布居了94Nb的高自旋态,实验中使用的18O束流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提供,束流能量为82和88 MeV。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13条新的γ跃迁并调整了部分能级的摆放位置,将94Nb的自旋推至24(−),激发能至10.6 MeV,结合DCO比值和线极化测量对部分能级的自旋、宇称进行了指定。在质子π(1f5/2, 2p3/2, 2p1/2, 1g9/2)和中子(2p1/2, 1g9/2, 2d5/2, 1g7/2)空间下将94Nb的能级结构与壳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94Nb的中子质子激发机制。
  • 图  1  实验使用的探测器阵列

    图  2  94Nb能级纲图

    图  3  DCO测量结果(对基态跃迁912 keV进行开窗)

    图  4  Clover探测器极化测量示意图

    图  5  Clover探测器极化效率a拟合曲线

    图  6  对199, 1 025, 1 075, 1 470, 483, 681 keV开窗后的叠加结果(截取912 keV部分)

    图  7  正宇称实验结果(a)与计算结果(b),负宇称实验结果(d)与计算结果(d)

  • [1] CUI X Z, ZHU L H, WU X G, et al. Phys Rev C, 2005, 72: 044322. doi:  10.1103/PhysRevC.72.044322
    [2] LUO P W, WU X G, SUN H B, et al. Phys Rev C, 2014, 89: 034318. doi:  10.1103/PhysRevC.89.034318
    [3] WU Y H, LU J B, LUO P W, et al. Chin Phys Lett, 2014, 34: 042102. doi:  10.1088/0256-307X/31/4/042102
    [4] WU Y H, LU J B, REN Z, et al. Phys Rev C, 2022, 105: 034344. doi:  10.1103/PhysRevC.105.034344
    [5] REN Z, LU J B, DONG G X, et al. Phys Rev C, 2023, 108(4): 044301. doi:  10.1103/PhysRevC.108.044301
    [6] ZHENG Y, WU Y H, WU X G, et al. Phys Rev C, 2019, 100: 014325. doi:  10.1103/PhysRevC.100.014325
    [7] WAKABAYASHI Y, FUKUCHI T, GONO Y, et al. Journal of the Physical Society of Japan, 2007, 76(11): 114202. doi:  10.1143/JPSJ.76.114202
    [8] MĂRGINEAN N, BUCURESCU D, CĂTA-DANIL G, et al. Phys Rev C, 2000, 62: 034309. doi:  10.1103/PhysRevC.62.034309
    [9] BUCURESCU D, RUSU C, Ma N, et al. Phys Rev C, 2007, 76(6): 064301.
    [10] STAROSTA K, MOREK T, DROSTE C, et al. Nucl Instr and Meth A, 1999, 423: 16. doi:  10.1016/S0168-9002(98)01220-0
    [11] 方永得, 张玉虎, 周小红, 等.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7, 31(10): 938.

    FANG Y D, ZHANG Y H, ZHOU X H, et al. High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 2007, 31(10): 938. (in Chinese)
    [12] 崔兴柱, 竺礼华, 吴晓光, 等.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4, 28: 27.

    CUI X Z, ZHU L H, WU X G, et al. High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 2004, 28: 27. (in Chinese)
    [13] BROWN B A, RAE W D M, MCDONALD E, et al. MSU-NSCL Report, 2007, 524: 1.
    [14] ZHANG C, WANG S, GU J. Phys Rev C, 1999, 60(5): 054316. doi:  10.1103/PhysRevC.60.054316
  • 加载中
图(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8
  • HTML全文浏览量:  12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6-28
  • 修回日期:  2023-10-2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3-15
  • 刊出日期:  2024-03-20

近球形核94Nb的高自旋态研究

doi: 10.11804/NuclPhysRev.41.2023CNPC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975315, U1932209, U2167202, U2167201);稳定支持基础科研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

    李韵秋(1999−),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研究;E-mail: 1727715916@qq.com

    通讯作者: 李聪博,E-mail: licb@ciae.ac.cn
  • 中图分类号: O571.23

摘要: 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82Se(18O, p5n)94Nb布居了94Nb的高自旋态,实验中使用的18O束流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提供,束流能量为82和88 MeV。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13条新的γ跃迁并调整了部分能级的摆放位置,将94Nb的自旋推至24(−),激发能至10.6 MeV,结合DCO比值和线极化测量对部分能级的自旋、宇称进行了指定。在质子π(1f5/2, 2p3/2, 2p1/2, 1g9/2)和中子(2p1/2, 1g9/2, 2d5/2, 1g7/2)空间下将94Nb的能级结构与壳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94Nb的中子质子激发机制。

English Abstract

李韵秋, 李聪博, 郑云, 李天晓, 吴晓光, 洪锐, 吴鸿毅, 郑敏, 赵子豪, 贺子阳, 李金泽, 李广顺, 郭成宇, 倪磊, 周振翔, 贺创业, 刘伏龙, 周小红, 柳敏良, 张玉虎, 王守宇, 王硕, 竺礼华. 近球形核94Nb的高自旋态研究[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24, 41(1): 250-255. doi: 10.11804/NuclPhysRev.41.2023CNPC10
引用本文: 李韵秋, 李聪博, 郑云, 李天晓, 吴晓光, 洪锐, 吴鸿毅, 郑敏, 赵子豪, 贺子阳, 李金泽, 李广顺, 郭成宇, 倪磊, 周振翔, 贺创业, 刘伏龙, 周小红, 柳敏良, 张玉虎, 王守宇, 王硕, 竺礼华. 近球形核94Nb的高自旋态研究[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24, 41(1): 250-255. doi: 10.11804/NuclPhysRev.41.2023CNPC10
Yunqiu LI, Congbo LI, Yun ZHENG, Tianxiao LI, Xiaoguang WU, Rui HONG, Hongyi WU, Min ZHENG, Zihao ZHAO, Ziyang HE, Jinze LI, Guangshun LI, Chengyu GUO, Lei NI, Zhenxiang ZHOU, Chuangye HE, Fulong LIU, Xiaohong ZHOU, Minliang LIU, Yuhu ZHANG, Shouyu WANG, Shuo WANG, Lihua ZHU. High-spin States in near Stable Nucleus 94Nb[J]. Nuclear Physics Review, 2024, 41(1): 250-255. doi: 10.11804/NuclPhysRev.41.2023CNPC10
Citation: Yunqiu LI, Congbo LI, Yun ZHENG, Tianxiao LI, Xiaoguang WU, Rui HONG, Hongyi WU, Min ZHENG, Zihao ZHAO, Ziyang HE, Jinze LI, Guangshun LI, Chengyu GUO, Lei NI, Zhenxiang ZHOU, Chuangye HE, Fulong LIU, Xiaohong ZHOU, Minliang LIU, Yuhu ZHANG, Shouyu WANG, Shuo WANG, Lihua ZHU. High-spin States in near Stable Nucleus 94Nb[J]. Nuclear Physics Review, 2024, 41(1): 250-255. doi: 10.11804/NuclPhysRev.41.2023CNPC10
    • A~90,N~50核区的原子核大多数都具有球形或近球形结构,激发态以内禀单粒子激发为主,其高自旋态可由多质子激发或中子核芯激发与质子激发的耦合产生。由于价核子数量较少,该核区大部分核的高自旋态可用壳模型得到解释[1-5]。丰中子核94Nb (Z=41, N=53)相对Z=38子壳及N=50闭壳外有3个价质子和3个价中子,预期和其临核具有相似的能级结构,可以用壳模型进行解释。通过本组之前对Nb同位素的研究发现:对于N≤50核素, 低位能级主要涉及质子在π(p1/2, g9/2)轨道的激发;激发能达到4~5 MeV时N=50的中子满壳能够被打破,形成中子粒子-空穴[(g9/2)−1(d2/5)1]组态核芯激发。对N>50的Nb同位素的中等自旋能级可由Z=38的核芯激发或N=56的核芯激发形成;对于这些核素,更高自旋的能级才涉及N=50的核芯激发(粒子-空穴激发)[1-4]。此外,在相邻的92,93Nb同位素中都发现了由M1跃迁组成的规则的扁椭转动带结构[5-7]。随着中子数增加,逐渐远离N=50闭壳,通过研究94Nb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有助于我们研究该核区原子核的形变情况,探究核子变化对94Nb能级结构的影响。

      在本实验之前,Mărginean等[8]通过19F(82Se, α3nγ)94Nb反应将94Nb的自旋(能量)推高到$18 \hbar $(6.5 MeV),但未确定能级的宇称和部分自旋。Bucurescu等[9]使用OXBASH选择GWB模型空间以及GWBXG相互作用对94Nb中12+以下的能级进行了计算,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因此,进一步扩展94Nb核的能级纲图,探究94Nb在高自旋态下发生的物理现象,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将详细介绍94Nb高自旋态的实验研究结果,在扩展其能级纲图的基础上,利用壳模型计算能级的组态,探讨94Nb的中子质子激发机制。

    • 本实验采用82Se(18O, p5n)94Nb反应来布居94Nb的高自旋态。实验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国家实验室HI-13串列加速器的新一代伽马探测阵列上完成。实验使用的探测器阵列由24套带BGO反康的高纯锗探测器和5个Clover探测器组成(合计29台),其中6 台探测器放置在与束流夹角为150°的方向,7台探测器放置在60°方向,90°和120°方向各放置8台,如图1所示。实验使用的18O束流能量为82和88 MeV,靶核是82Se,靶厚度为0.85 mg/cm2,使用厚度为4.45 mg/cm2的Au作为衬底。有效束流时间为108 h,共探测到1.2×1010个双重γ-γ符合事件。

      图  1  实验使用的探测器阵列

      经过能量刻度后,将实验数据离线反演为γ-γ二维对称矩阵,采用Linux下的GSPware软件对矩阵进行离线分析,根据与已知γ射线的符合关系结合强度判断,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94Nb能级纲图。Marginean等[8]的文章中观察到的射线在此次实验中均有观察到,图中标*的射线是在此次实验中新发现的射线,标#的射线根据强度关系改变了其摆放位置。

      图  2  94Nb能级纲图

      原子核自旋取向一定时,其发射γ射线的概率与原子核自旋方向和发射 γ 射线方向的夹角有关。实验上可以通过测量DCO(Direction Correlation Method)比值来提取有关跃迁γ射线多极性的信息,具体操作是将与束流方向成150°探测器探测的γ射线能量放在X轴上,与束流方向成90°方向探测器探测的γ射线能量放在Y轴上,生成一个非对称矩阵,然后通过开窗结果提取各 γ 射线的DCO比值,根据比值对γ射线的多极性做出判断。

      DCO比值的定义为

      $$ {R}_{\mathrm{D}\mathrm{C}\mathrm{O}} = \frac{{I}_{\gamma_{1}}\left(\theta \right)/{\varepsilon }_{\gamma_{1}}\left(\theta \right){\varepsilon }_{\gamma_{2}}(90^\circ)}{{I}_{\gamma_{1}}(90^\circ )/{\varepsilon }_{\gamma_{1}}(90^\circ){\varepsilon }_{\gamma_{2}}\left(\theta \right)} \text{,} $$

      其中:$ {\gamma }_{2} $是开窗所用的已知跃迁极性的射线;$ {\gamma }_{1} $是用$ {\gamma }_{2} $开窗得到的未知跃迁极性的目标射线;$ {I}_{\gamma 1}\left(\theta \right) $为在二维矩阵的Y轴上用$ {\gamma }_{2} $开窗得到的$ {\gamma }_{1} $计数;${I}_{\gamma_{1}}(90^\circ)$为在X轴上用$ {\gamma }_{2} $开窗得到的$ {\gamma }_{1} $计数;${\varepsilon }_{\gamma }\left(\theta \right)$为150°方向上的探测器对γ射线的探测效率;${\mathrm{\varepsilon }}_{\gamma }(90^\circ)$为90°角的探测器对γ射线的探测效率。利用本实验4n反应道94Mo中已知的E2 γ射线(703 keV)开窗发现,当观察到的γ跃迁是纯E2跃迁(850 keV)时,得到的DCO比值约为1,当观察到的γ跃迁是纯E1跃迁(1 038 keV)时,得到的DCO比值约为0.5,这一结果在图3中用实心圆点表示。

      图  3  DCO测量结果(对基态跃迁912 keV进行开窗)

      图3给出了对属于94Nb的γ跃迁(912 keV)进行开窗后得到的DCO结果,文献[1]中认为该跃迁是一个∆I=2的跃迁,此次实验得到的DCO比值证实了912 keV是一个∆I=2的跃迁。图上可以看出,DCO比值明显分为两组,DCO比值位于0.5附近的跃迁∆I=1,位于1.0附近的跃迁∆I=2,DCO值中可能会带入其他原子核的污染,导致结果偏离0.5和1.0,这种情况需要计算多个与其有级联关系的γ射线的DCO比值,才能确定其跃迁极性。

      线极化测量可以确定γ射线的电磁跃迁特性,其原理是线性极化的γ射线方向分布取决于辐射的类型(磁跃迁/电跃迁),线极化度的表达式为$P\left(\theta \right) = \frac{A\left(\theta \right)}{Q(\phi ,{E}_{\gamma })}$,其中$ A\left(\theta \right) = \frac{a\left({E}_{\gamma }\right){N}_{\perp }-{N}_{\parallel }}{a\left({E}_{\gamma }\right){N}_{\perp }+{N}_{\parallel }} $,A(θ)为非对称度,Q为极化灵敏度,与入射γ射线的能量以及实验装置的几何布居有关;$ {N}_{\parallel } $和$ {N}_{\perp } $分别是与反应平面平行和垂直的康普顿散射事件的计数,a是Clover探测器对平行和垂直散射的γ射线探测效率的比值, $ {E}_{\gamma } $是γ射线的能量,θ是取向轴与发射的γ射线之间的夹角,$ \phi $为散射角。Clover探测器有四块晶体,如图4所示,实验时把Clover探测器放在与束流垂直的方向上,γ射线入射到任一个晶体上时,将与之相邻的两个晶体在加和时间窗(80 ns)内探测到的散射光子认为是垂直和平行的康普顿事件[10, 11]

      图  4  Clover探测器极化测量示意图

      实际上Clover探测器四块晶体的探测效率有一定差别,因此需要修正探测器在两个散射方向上的探测效率,使用本身无极化效应的放射源133Ba和152Eu,将所有Clover探测器水平和垂直方向谱叠加后提取峰面积,根据公式$ a = \frac{{N}_{\parallel }}{{N}_{\perp }} $,得到参数a,用直线拟合a随能量E的变化,拟合曲线如图5所示。可以看到,a在300~1 400 keV范围内分布在1.0左右,且随着能量的升高呈现降低趋势。

      图  5  Clover探测器极化效率a拟合曲线

      拟合公式为:$ a = 0.99517-2.66262{\times 10}^{-5}\times E $。

      为筛选更干净的能谱,在进行线极化数据的离线处理时建立两个非对称矩阵,将Clover探测器平行和垂直方向的康普顿符合事件能谱分别放在两个矩阵的X轴,将高纯锗探测器探测到的能谱放在Y轴,当高纯锗探测器和Clover探测器的两路在符合时间窗内同时探测到入射事件时,才认为它是一个符合事件,使用的符合时间窗是80 ns。由于单一能量的开窗谱计数较少,将数个与目标能量有级联关系且污染较少的开窗谱进行叠加。

      图6给出了对199, 1 025, 1 075, 1470, 483, 681 keV γ跃迁进行开窗后叠加的部分结果,图中可以看到912 keV的水平方向计数明显小于垂直方向计数,结合之前的DCO测量可判断912 keV是一个电四极跃迁。以此类推可得到其他γ跃迁的电磁特性。

      图  6  对199, 1 025, 1 075, 1 470, 483, 681 keV开窗后的叠加结果(截取912 keV部分)

    • 从本工作建立的能级纲图(图2)来看,并没有发现规则的转动结构,主要变现为无序的单粒子激发结构。考虑到94Nb的同位素90-93Nb以及邻核94-96Tc,均使用壳模型计算获得了与实验较为符合的结果[6, 12],因此在计算94Nb的能级时选择使用壳模型,采用NUSHELLX进行计算[13]。在截断方式上,目前尝试的截断方式为π(f5/2)4-6 , (p3/2)2-4 , (p1/2)0-2 , (g9/2)1-5, v(f5/2)6-6, (p3/2)4-4, (p1/2)2-2, (g9/2)9-10, (g7/2)0-4, (d5/2)0-4, (d3/2)0-0, (s1/2)0-0,允许一个中子跨50壳跃迁,采用的相互作用势为GWBXG[14]。各能态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比较如图7所示。

      图  7  正宇称实验结果(a)与计算结果(b),负宇称实验结果(d)与计算结果(d)

      图7可以看出,对于正宇称,壳模型的计算与实验得到的能级数据基本相符,但是基态计算的6+和7两个能态偏离了实验数据的能级顺序,不过还是可以描述大致的规律。这可能是由于组态混杂引起的。原子核94Nb质子数为41,中子数为53,由于Z = 38外的两个2p1/2质子配对,因此基态主要来自于未配对的质子1g9/2耦合N=50外一个未配对的2d5/2中子。相比轻的Nb同位素,94Nb在88Sr核心外的三个价质子和三个价中子,π(g9/2)3$ \otimes $ν(d5/2)2g7/2全顺排态可提供的最大角动量为可达到$19 \hbar $。目前实验观察正宇称到17+,壳模型得到的7+~17+态是π(g9/2)3$ \otimes $νd5/2(g7/2)2组态的多重态,主要表现为处在2p1/2轨道的两个质子激发到1g9/2轨道耦合拆对的中子d5/2和一个d2/5中子跃迁到g7/2轨道,且其中尤其高自旋都混合了少量的质子跨Z = 38的组态成分。由于π(g9/2)3$ \otimes $νd5/2(g7/2)2组态所能耦合出的最大角动量就是19,因此19态往上的激发态应当会涉及到更多的核子激发,计算结果也显示在20+的组态涉及质子跨38壳激发,可惜的是本次实验未观测到,期待将来开展更多的94Nb高自旋态实验研究来验证。

      对于负宇称序列,18以下壳模型的计算与实验得到的能级数据基本相符,18以上能级壳模型预测与实验差异较大。最低的10态,其组态涉及一个处于负宇称轨道的2p1/2的质子激发到1g9/2耦合一个未配对的2d5/2中子。11~16态为πp1/2(g9/2)2$ \otimes $ν(d5/2)2g7/2组态的多重态,其能提供的最大角动量为16。18以上壳模型的计算主要涉及f5/2g9/2的跨Z = 38的核心激发。另外,从目前与实验数据对比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出现中子跨N = 50跨壳激发。不过,在我们的壳模型计算中,在负宇称的26态开始出现中子1g9/2到2d5/2核芯激发。具体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验证。壳模型计算结果在高激发态出现明显差异的情形,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GWB壳模型空间没考虑h11/2组态成分对这些能级结构的影响程度;早期根据低自旋数据建立的GWB相互作用势不适合解释高自旋能级结构;弱形变使得基于球形核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出现偏差。

    • 本工作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82Se(18O, p5n)94Nb布居了丰中子核94Nb的高自旋态,扩展了Nb核区的原子核结构信息;结合DCO和线极化测量,确定了部分能级的宇称和自旋;94Nb中低激发态主要来源于价质子从2p1/2轨道被激发到1g9/2轨道和中子2d5/2到1g7/2的贡献。随着原子核激发能的增加,核子在这些轨道轨道的激发不足以产生较高的角动量,需要包含质子在fpg轨道的激发。对于跨N = 50幻数壳的核芯激发,在目前的实验数据中基本不参与角动量的形成;壳模型计算预测大概到$26 \hbar $时94Nb中可能会出现跨N = 50幻数壳的中子核芯激发。尽管目前的壳计算很好地再现了低激发态,但它们没能合理地描述较高激发态。为了对94Nb高自旋态的能级结构做出较可靠的解释,发展新的相互作用和在更大的组态空间开展壳模型是必要的。

      致谢 本工作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串列加速器上完成的,感谢加速器运行组为本实验提供了稳定的束流。

参考文献 (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