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EicC对撞光学设计

王睿儒 杨建成 申国栋 王耿

王睿儒, 杨建成, 申国栋, 王耿. EicC对撞光学设计[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20, 37(1): 40-45. doi: 10.11804/NuclPhysRev.37.2019048
引用本文: 王睿儒, 杨建成, 申国栋, 王耿. EicC对撞光学设计[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20, 37(1): 40-45. doi: 10.11804/NuclPhysRev.37.2019048
Ruiru WANG, Jiancheng YANG, Guodong SHEN, Geng WANG. EicC Collider Lattice Design[J]. Nuclear Physics Review, 2020, 37(1): 40-45. doi: 10.11804/NuclPhysRev.37.2019048
Citation: Ruiru WANG, Jiancheng YANG, Guodong SHEN, Geng WANG. EicC Collider Lattice Design[J]. Nuclear Physics Review, 2020, 37(1): 40-45. doi: 10.11804/NuclPhysRev.37.2019048

EicC对撞光学设计

doi: 10.11804/NuclPhysRev.37.201904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82550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睿儒(1993–),男,甘肃通渭人,硕士,从事加速器物理研究;E-mail:wangrr@impcas.ac.cn

    通讯作者: 杨建成,E-mail:yangjch@impcas.ac.cn
  • 中图分类号: O571

EicC Collider Lattice Design

Fund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1825505)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EicC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计划建造的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装置,该对撞机质心能位于20 GeV附近,是研究海夸克的最佳能量窗口,同时还可研究胶子和价夸克。EicC对撞粒子为高极化率质子和电子束团,质子环pRing采用八字环设计方案,可以更好地保持极化质子束团极化率,电子环eRing采用跑道形环设计方案,可以更好地利用隧道空间。该装置电子束流能量中心值为3.5 GeV,电子束RMS发射度为水平方向60 nm·rad,垂直方向60 nm·rad,对撞点β函数为水平方向0.4 m,垂直方向0.12 m;质子束流能量中心值20 GeV,质子束RMS发射度为水平方向300 nm·rad,垂直方向180 nm·rad,对撞点β函数为水平方向0.08 m,垂直方向0.04 m,设计亮度2×1033 cm–2s–1。EicC采用双对撞区非对称光学设计,通过对EicC不同色品补偿方案的研究,最终确定了弧区加短直线节共同补偿的色品补偿方案;通过研究对撞点处β函数以及对撞点间相移对动力学孔径的影响,最终得到pRing动力学孔径大于8 σ(σ为束团RMS尺寸)、eRing动力学孔径大于20 σ,满足大于束团尺寸6 σ的要求。
  • 图  1  (在线彩图)EicC总体布局(电子环布局为跑道形,质子环布局为八字形,BRing位于质子环一侧弧区内)

    图  2  (在线彩图)EicC对撞区布局(IP表示对撞点位置,绿色椭圆部分表示Crab cavity安装处,距对撞点相移为${\pi }/{2}$)

    图  3  (在线彩图)EicC全环磁铁排布(蓝色、浅蓝色元件为二极磁铁,红色元件为四极磁铁,ERL为电子冷却装置)

    图  4  (在线彩图)pRing全环光学(黑色曲线代表$\beta _{x}$值,红色曲线代表$\beta _{y}$值,绿色曲线代表水平方向色散函数$D _{x}$)

    图  5  (在线彩图)pRing弧区超周期结构光学

    图  6  (在线彩图)pRing对撞区光学(红色元件表示四极磁铁,蓝色元件表示二级磁铁)

    图  7  (在线彩图)eRing全环光学

    图  8  (在线彩图)eRing对撞区光学

    图  9  (在线彩图)pRing不同色品补偿模式对动力学孔径的影响(绿色表示束团RMS尺寸)

    图  10  (在线彩图)pRing对撞点处不同$\beta $函数对动力学孔径的影响

    图  11  (在线彩图)eRing对撞点处不同$\beta $函数对动力学孔径的影响

    图  12  (在线彩图)pRing两对撞点不同相移差对动力学孔径的影响

    表  1  EicC对撞模式线性光学参数

    参数 pRing eRing
    能量/GeV 20 3.5
    磁刚度/(T·m) 69.8 11.7
    周长/m 1347.7 819.4
    对撞点数 2
    对撞频率/MHz 30
    交叉角/mrad 50
    束团粒子数/$\times 10^{10}$ 10.4 62.5
    发射度/$\epsilon _{x,y}$/
    (nm·rad,rms)
    300/180 60/60
    工作点 18.315/18.300 16.58/16.55
    自然色品$\xi _{x}/\xi _{y}$ –120.5/–95.5 –37.3/–70.4
    对撞点$\beta _{x,y}^{\ast}$函数/m 0.08/0.04 0.40/0.12
    对撞区最大$\beta _{x,y}^{\rm max}$函数/m 889.0/640.7 191.8/497.3
    亮度/(cm–2s–1) $2\times 10^{33}$
    下载: 导出CSV
  • [1] ZHANG Y, BISOGNANO J. Science Requirements and Conceptual Design for a Polarized Medium Energy Electron-Ion Collider at Jefferson Lab[EB/OL].[2019-09-01]. http://arxiv.org/abs/1209.0757v2.
    [2] KLEINA M, YOSHIDAB R. 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 2008, 61(2): 343. doi:  10.1016/j.ppnp.2008.05.002
    [3] ASCHENAUER E C, BAKER M D, BAZILEVSKY A, et al. eRHIC Design Study[EB/OL].[2019-09-01]. http://arxiv.org/abs/1409.1633v2
    [4] MONTAG C, JANKOWIAK A, LEHRACH A, et al. Interaction Region Design for the Electron-Nucleon Collider ENC at FAIR[EB/OL].[2019-09-01]. http://accelconf.web.cern.ch/AccelConf/IPAC10/html/author.htm.
    [5] CRUZ-ALANIZ E, NEWTON D, TOMAS R, et al. 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Accelerators and Beams, 2015, 18(11): 11. doi:  10.1103/PhysRevSTAB.18.111001
    [6] CHAO A W, TIGNER M. Handbook of Accelerator Physics and Engineering[M]. Singapore: World Science Publishing Co, 2002: 77.
    [7] LEE S Y. Accelerator Physics[M]. 2nd ed.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1999: 85.
    [8] CERN-BE/ABP Accelerator Beam Physics Group. MADX [EB/OL]. [2019-09-01]. http://madx.web.cern.ch/madx.
  • 加载中
图(12) / 表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46
  • HTML全文浏览量:  378
  • PDF下载量:  6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9-23
  • 修回日期:  2019-10-20
  • 刊出日期:  2020-03-01

EicC对撞光学设计

doi: 10.11804/NuclPhysRev.37.201904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825505)
    作者简介:

    王睿儒(1993–),男,甘肃通渭人,硕士,从事加速器物理研究;E-mail:wangrr@impcas.ac.cn

    通讯作者: 杨建成,E-mail:yangjch@impcas.ac.cn
  • 中图分类号: O571

摘要: EicC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计划建造的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装置,该对撞机质心能位于20 GeV附近,是研究海夸克的最佳能量窗口,同时还可研究胶子和价夸克。EicC对撞粒子为高极化率质子和电子束团,质子环pRing采用八字环设计方案,可以更好地保持极化质子束团极化率,电子环eRing采用跑道形环设计方案,可以更好地利用隧道空间。该装置电子束流能量中心值为3.5 GeV,电子束RMS发射度为水平方向60 nm·rad,垂直方向60 nm·rad,对撞点β函数为水平方向0.4 m,垂直方向0.12 m;质子束流能量中心值20 GeV,质子束RMS发射度为水平方向300 nm·rad,垂直方向180 nm·rad,对撞点β函数为水平方向0.08 m,垂直方向0.04 m,设计亮度2×1033 cm–2s–1。EicC采用双对撞区非对称光学设计,通过对EicC不同色品补偿方案的研究,最终确定了弧区加短直线节共同补偿的色品补偿方案;通过研究对撞点处β函数以及对撞点间相移对动力学孔径的影响,最终得到pRing动力学孔径大于8 σ(σ为束团RMS尺寸)、eRing动力学孔径大于20 σ,满足大于束团尺寸6 σ的要求。

English Abstract

王睿儒, 杨建成, 申国栋, 王耿. EicC对撞光学设计[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20, 37(1): 40-45. doi: 10.11804/NuclPhysRev.37.2019048
引用本文: 王睿儒, 杨建成, 申国栋, 王耿. EicC对撞光学设计[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20, 37(1): 40-45. doi: 10.11804/NuclPhysRev.37.2019048
Ruiru WANG, Jiancheng YANG, Guodong SHEN, Geng WANG. EicC Collider Lattice Design[J]. Nuclear Physics Review, 2020, 37(1): 40-45. doi: 10.11804/NuclPhysRev.37.2019048
Citation: Ruiru WANG, Jiancheng YANG, Guodong SHEN, Geng WANG. EicC Collider Lattice Design[J]. Nuclear Physics Review, 2020, 37(1): 40-45. doi: 10.11804/NuclPhysRev.37.2019048
    • 目前国际上关于核子和原子核中的夸克-胶子结构及量子色动力学(QCD)[1]等一系列物理学前沿课题急需位于不同能区高亮度极化电子-离子对撞机开展相关研究。德国的强子电子环加速器(HERA)是世界上首台电子-离子对撞机[2],其质子能量达到920 GeV,电子能量为27.5 GeV,峰值亮度为1.5×1031 cm–2s–1,在1999年升级完成后积分亮度达到100 pb–1a–1,但该机器在2007年完成一系列高能量极化束碰撞试验之后由于亮度无法满足电子-离子对撞实验的要求而关闭,并未再进行后续升级。继HERA之后,世界各研究机构开始计划建设不同能区电子-离子对撞机,包括: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实验室(Jefferson Laboratory)准备建造的JLEIC装置[1],能量为质子100 GeV,电子10 GeV,亮度为1.0×1034 cm–2s–1;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计划建造的eRHIC装置[3],能量为质子250 GeV,电子20 GeV,亮度为2.7×1034 cm–2s–1;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计划建造的ENC装置[4],能量为质子15 GeV,电子3 GeV,亮度为2.0×1033 cm–2s–1;欧洲核子中心(CERN)升级计划LHeC[5],该装置能量为质子7 TeV,电子60 GeV,亮度为为1.8×1033 cm–2s–1

      国际同类装置除德国ENC(Electron-Nucleon collider)装置外,其余装置质心能在40~100 GeV之间,是开展胶子性质研究的最佳能量范围,但核物理除对于胶子的探究之外,对原子核中夸克的探究也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海夸克研究所需的最佳质心能为20 GeV左右,ENC装置能量不能满足该研究要求,为了满足这一前沿科学需求,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提出建造位于该能区的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EicC,质子能量为20 GeV,电子能量为3.5 GeV,对撞亮度为2×1033 cm–2s–1, 随着我国电子-离子对撞机实验平台的建立,将得到海夸克研究的最佳能量窗口,同时还可以研究胶子和价夸克,提升我国在该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地位。本文将从总体布局、亮度理论、对撞区布局、Lattice设计及动力学孔径等几个方面对EicC装置对撞光学展开设计和研究工作。

      EicC总体布局如图1所示,EicC由极化电子枪、SRF Linac-ring、电子环eRing、极化离子源、iLinac超导直线加速器、BRing增能器、质子环pRing等构成。

      图  1  (在线彩图)EicC总体布局(电子环布局为跑道形,质子环布局为八字形,BRing位于质子环一侧弧区内)

      EicC采用质子-电子双极化对撞方案。极化质子束由极化离子源产生,通过iLinac直线加速器、BRing增能器冷却增能后注入质子对撞环pRing进一步冷却加速后进行对撞实验,质子环pRing与BRing安装于同一隧道内且间距3 m,BRing将作为极化质子增能器为pRing提供高品质极化质子束,pRing全长为1 347.7 m,布局采用八字环结构,可以保持加速、对撞阶段极化质子束团的极化率[1],同时八字环结构可以充分利用BRing隧道空间,降低建设费用;极化电子由极化电子枪产生,采用SRF Linac-ring为eRing提供3.5 GeV满能量极化电子束,电子环eRing全长为819.4 m,由于BRing隧道宽度为8 m,只能够安装pRing对撞环,为了更好地利用pRing隧道空间,eRing布局为跑道环结构。EicC设计有两个对撞区,并首次采用插入八字环和跑道环相邻侧长直线节中的设计方案。

    • 亮度是对撞机的关键参数,是两相互对撞的束团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四维积分,我们假定相互对撞的束团粒子分布在横向与纵向分别满足高斯分布,由于EicC采用Crab cavity消除交叉角效应的影响,故在EicC亮度计算中可忽略交叉角因子采用head-on模式进行亮度[6]计算,如式(1)所示:

      $$ L = \frac{N_{1}N_{2}f_{\rm c}}{4\pi\sqrt{\sigma _{1x}^{2}+\sigma _{2x}^{2}}\sqrt{\sigma _{1y}^{2}+\sigma _{2y}^{2}} }\cdot F(\xi ) {\text{。}} $$ (1)

      其中:$ N_{1} $, $ N_{2} $分别表示两对撞束团粒子数;$ {{f}}_{\rm c} $表示对撞频率;$ \sigma _{1x} $, $ \sigma _{1y} $, $ \sigma _{2x} $, $ \sigma _{2y} $分别表示两对撞束团横向x方向和y方向束团尺寸且$ \sigma = \sqrt{\epsilon \cdot \beta } $, $ F(\xi ) $表示沙漏效应因子[7],本文亮度优化中质子和电子beam-beam tune shift值为定值0.010/0.076。

      由亮度公式(1)可知,可以通过减小对撞点$ \beta $函数、束团发射度,或增加对撞束团粒子数和提高对撞频率等方法提升亮度;在发射度、束团粒子数及对撞频率等无法进一步提升时,EicC对撞光学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双对撞区光学设计、特殊的色品补偿设计降低对撞点$ \beta $函数来提升亮度。

    • 为实现前面章节所述物理目标,EicC需建造接近全立体角覆盖的探测器,对反应末态e, $ \mu $, $ \pi $,K,p等带电粒子以及$ \gamma $,中子等中性粒子进行探测及粒子鉴别。为了实现EicC对撞区探测器高灵敏度,对撞区布局必须考虑减小eRing弧区电子同步辐射及pRing长直线节质子与残余气体碰撞产生的强子本底,故对撞区在电子进入的方向应尽量远离eRing弧区,在质子进入的方向应尽量靠近pRing弧区[1]

      EicC对撞区布局如图2所示。对撞点处无原件直线节长度为5.8 m,主要用于安装中心探测器螺线管。pRing对撞区各磁铁原件采用超导设计,为了满足分束及提高下游前向探测器分辨率的要求,对撞点下游设计有一块长度为1 m、偏转角度为30 mrad的超导二极铁,并在一组强聚焦Triplet四极铁之后有一段5.4 m和一段15 m的长直线段,用来安装前向探测装置。两段长直线节中间的二极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前向探测器分辨本领;为了消除前端二极铁所产生的色散确保对撞区之后色散为零,15 m长直线段之后设计两块二极铁及三块四极铁用于消除色散,该部分也可以用于几何调整以满足与eRing进行几何匹配的需求。

      图  2  (在线彩图)EicC对撞区布局(IP表示对撞点位置,绿色椭圆部分表示Crab cavity安装处,距对撞点相移为${\pi }/{2}$)

      eRing在出对撞区之后同样设置有一段长17.8 m并安装有四台二极磁铁的前向探测器安装段用于安装eRing前向探测器。在距对撞点$ \pm {\pi }/{2} $相移处两环分别设置了可调长度直线节用以安装Crab cavity。

    • EicC对撞模式光学参数如表1所列。

      表 1  EicC对撞模式线性光学参数

      参数 pRing eRing
      能量/GeV 20 3.5
      磁刚度/(T·m) 69.8 11.7
      周长/m 1347.7 819.4
      对撞点数 2
      对撞频率/MHz 30
      交叉角/mrad 50
      束团粒子数/$\times 10^{10}$ 10.4 62.5
      发射度/$\epsilon _{x,y}$/
      (nm·rad,rms)
      300/180 60/60
      工作点 18.315/18.300 16.58/16.55
      自然色品$\xi _{x}/\xi _{y}$ –120.5/–95.5 –37.3/–70.4
      对撞点$\beta _{x,y}^{\ast}$函数/m 0.08/0.04 0.40/0.12
      对撞区最大$\beta _{x,y}^{\rm max}$函数/m 889.0/640.7 191.8/497.3
      亮度/(cm–2s–1) $2\times 10^{33}$

      EicC的pRing与eRing全环磁铁排布如图3所示。EicC对撞区磁铁采用超导四极磁铁。质子环pRing全环共有156块四极磁铁,76块二极磁铁,其中弧区四极铁82块,二极铁64块,偏转半径为21.5 m;电子环eRing全环共有195块四极磁铁,88块二极磁铁,其中弧区四极铁80块,二极铁80块,偏转半径为28 m。

      图  3  (在线彩图)EicC全环磁铁排布(蓝色、浅蓝色元件为二极磁铁,红色元件为四极磁铁,ERL为电子冷却装置)

    • pRing全环$ \beta $函数及色散函数如图4所示。

      图  4  (在线彩图)pRing全环光学(黑色曲线代表$\beta _{x}$值,红色曲线代表$\beta _{y}$值,绿色曲线代表水平方向色散函数$D _{x}$)

      为了与BRing安装于同一隧道,pRing八字环弧区采用与BRing同样的布局。每个弧区由8组相移为$ \mu _{x,y} = (\frac{\pi }{2},\frac{\pi }{2}) $的FODO节结构组成,其中有2组FODO节用于$ \beta $函数匹配,6组FODO节包含非线性六极磁铁用以进行色品补偿,每台六极铁间隔2组FODO节组成一个相移为$ \pi $的超周期结构,满足相互抵消六极磁铁非线性效应的要求。

      为了增强y方向色品补偿能力,EicC充分利用连接两弧区处的短直线节,采用中心对称非消色散光学设计,包含一组y方向色品补偿六极磁铁($ \bigtriangleup \mu _{y} = \pi $),以进一步提高y方向色品补偿能力,如图5所示。

      图  5  (在线彩图)pRing弧区超周期结构光学

      EicC pRing对撞区光学挑战之一是在满足对撞点$ \beta $函数尽量低地同时保证中心探测器有足够的安装空间,$ \beta_{\max} $尽可能低以减小色品补偿压力使得动力学孔径大于束团尺寸6$ \sigma $图6表示$ \beta_{x,y}^{*} $=(0.08 m,0.04 m)时pRing对撞区光学,对撞区最大β函数为$ \beta_{x,y}^{\max} $=(889 m,641 m),满足对撞点处完全消色散要求。

      图  6  (在线彩图)pRing对撞区光学(红色元件表示四极磁铁,蓝色元件表示二级磁铁)

      对撞区采用超导四极磁铁,磁场梯度最大为80 T/m,对撞点之后二极磁铁磁场强度为2.1 T,偏转角度30 mrad,以满足对撞点之后Triplet所需10$ \sigma $束流清晰区要求,为后置前向探测器提供0.1 m色散,主要目的是提高探测器分辨率。

    • eRing全环光学如图7所示,eRing弧区由20组相移为$ \mu _{x,y} = (\frac{\pi }{3},\frac{\pi }{3}) $的FODO节结构组成,弧区两端共有4组FODO节用以满足消色散及$ \beta $函数匹配需求,中间16组FODO节包含非线性六极磁铁用以进行色品补偿,每6组FODO节组成一个相移为$ \pi $的超周期结构,以抵消该结构内六极磁铁非线性效应。

      图  7  (在线彩图)eRing全环光学

      图8表示$ \beta_{x,y}^{*} $=(0.4 m,0.12 m)时eRing对撞区光学,满足对撞点处完全消色散要求,对撞区最大$ \beta $函数为$ \beta_{x,y}^{\max} $=(192 m,497 m)。对撞区采用超导四极磁铁,磁场梯度为17.6 T/m,对撞点之后有一段由二极铁组成的电子对撞产物前向探测器安装区域,为探测器提供最大0.4 m色散以提高探测器分辨率,第一块二极磁铁可以将电子束与其附近的其他带电粒子分离开来,以便位于其后的探测器探测中心探测器探测不到的对撞产物。

      图  8  (在线彩图)eRing对撞区光学

    • 由于负的色品会引起束团头尾不稳定性等不稳定性导致束流丢失[7],故EicC需要进行色品补偿方案设计。pRing全环设计安装52台六极磁铁用于补偿对撞区产生的较大色品,依次选取4种色品补偿模式校正pRing色品到零,模式1为只选取位于弧区中心四组光学完全对称的FODO节六极铁进行色品补偿,模式2在模式1的基础上增加短直线节处的一组六极磁铁来进一步提高y方向色品补偿能力,模式3为采用弧区全部六极磁铁进行色品补偿,模式4为采用弧区和短直线节区全部六极磁铁进行色品补偿。图9所示为各模式下pRing动力学孔径,由图中可以看出,选取模式4色品补偿方案可以保证动力学孔径最大,大于8$ \sigma $,满足大于束团包络6$ \sigma $的要求。

      图  9  (在线彩图)pRing不同色品补偿模式对动力学孔径的影响(绿色表示束团RMS尺寸)

    • 对撞点$ \beta $函数对亮度及动力学孔径的影响至关重要,对撞点处$ \beta $函数越小,对撞区强聚焦Triplet处$ \beta $函数越大,对撞环色品越高,补偿色品所需六极铁强度就越高,继而使得动力学孔径就越小。所以在保证亮度的同时尽可能增大对撞点处$ \beta $函数以增大动力学孔径,保证对撞束团运行的稳定性和束团寿命。如图10所示为pRing不同对撞点$ \beta $函数值对动力学孔径的影响,可以看出,对撞点处$ \beta $函数值选取$ \beta_{x,y}^{*} $=(0.08 m,0.04 m)时最优,可以平衡动力学孔径与对撞点$ \beta $函数。

      图  10  (在线彩图)pRing对撞点处不同$\beta $函数对动力学孔径的影响

      图11为eRing对撞点处不同$ \beta $函数值对动力学孔径的影响,可以看出,选取与pRing $ \beta_{x,y}^{*} $=(0.08 m,0.04 m)相匹配的$ \beta_{x,y}^{*} $=(0.4 m,0.12 m)时,eRing动力学孔径大于20$ \sigma $,完全满足要求。

      图  11  (在线彩图)eRing对撞点处不同$\beta $函数对动力学孔径的影响

    • 与国际同类装置不同的是,由于EicC采用两对撞区位于同一长直线节的非对称设计,故对撞区之间的相移成为影响动力学孔径大小的重要因素。由于两对撞区位于同一段长直线节处,空间紧凑,相移调节困难,故在可调节范围内选取几点可调制的相移作为研究变量观察变化趋势。选取pRing对撞点处$ \beta $函数值为(0.08 m,0.04 m),保持其余参数不变,调节两对撞点相移,由图12可以看出,当相移越靠近2$ \pi $整数倍动力学孔径增大越明显,故最终选取$ \mu _{x,y} $=(2.94,3.00)为pRing两对撞点处相移值。

      图  12  (在线彩图)pRing两对撞点不同相移差对动力学孔径的影响

    • EicC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计划建造的用以研究海夸克、胶子和价夸克等一系列核物理前沿课题的电子-离子对撞机装置。为了保持对撞束团的高极化率,pRing采用八字环设计方案;为了更好地利用隧道空间,eRing采用跑道环设计方案;通过匹配八字环与跑道环形成特殊非对称双对撞区布局设计。本文采用MADX[8]设计了EicC装置pRing和eRing对撞模式光学和弧区加有色散短直线节的色品补偿方案,比较不同色品校正方案、不同对撞点$ \beta $函数值、两对撞点不同相移对动力学孔径的影响,最终确定pRing对撞点$ \beta_{x,y}^{*} $=(0.08 m,0.04 m),两对撞点相移为$ \mu _{x,y} $=(2.94,3.00),使得动力学孔径大于8$ \sigma $;eRing对撞点$ \beta_{x,y}^{*} $=(0.4 m,0.12 m),动力学孔径大于20$ \sigma $。本文为EicC初步设计方案,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会根据电子同步辐射效应、电子束流发射度与质子束流发射度在对撞点处的匹配、束束相互作用、闭轨校正及高阶场误差等研究进行更进一步的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