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9卷  第3期

2022 年 3 期目录
2022, 39(3).
摘要(347) HTML (169) PDF (362KB)(50)
摘要:
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简介
2022, 39(3): 1-1.
摘要(674) HTML (221) PDF (63KB)(21)
摘要:

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是1989年6月由北京大学向当时国家教委申请并被正式批准成立的、在原 中国核物理学会核物理教学专业组指导下建立的学术团体。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相关教学指导委 员会机制建立以后,研究会也接受其指导工作。 1980年,为适应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加速现代物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始筹备建会。1981年 至1987年间,联合中国核物理学会教学专业组,先后召开了7次“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 1989年6月,在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了“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成立”筹备会议。 1990年10月,在西北大学召开了”全国第8次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一届 学术年会”,标志着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正式成立。 研究会的宗旨是:努力加强近代物理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为普及 近代物理知识、深化教学科研的体制改革,推广教学和科研成果做出贡献。 研究会成立以来,固定在偶数年暑期开会,为延续并传承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议名称为 “全国第n+7次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n 届学术年会”,先后由西北大 学(1990)、承德师范专科学校(1992)、宜昌师范专科学校(1994)、上饶师范学院(1996)、中国矿业大 学(1998)、新疆大学(2000)、包头钢铁学院(2002)、华南师范大学(2004)、商丘师范学院(2006)、泰 山学院(2008)、广西师范大学(2010)、安阳师范学院(2012)、西北师范大学和青海大学(2014)、吉林 师范大学(2016)、盐城师范学院(2018)、山西师范大学(2022)承办,迄今已举办十六届学术年会。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研究会在物理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 和旺盛的生命力,为我国近代物理的学术繁荣、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30多年的发 展,已逐步形成了“钻研教学,发扬学术,注重应用,鼓励交叉,包容开放”的办会传统,举办的 会议已成为我国高校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及其他近代物理领域的重要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平台。 研究会工作先后得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朱洪元院士、北京大学胡济民院士、中国科学 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郝柏林院士、复旦大学杨福家院士、华南师范大学刘颂豪院士、郑州大学霍裕平 院士、吉林大学冯守华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张焕乔院士等,和高等物理教育的前辈北京师 范大学李平、喀兴林、胡镜寰、北京大学陈熙谋、赵凯华、高崇寿、叶沿林、南京大学卢德馨、四 川大学苟清泉、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甄长荫、南京大学杨桂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克 尊、清华大学郭奕玲、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郑志鹏、国家天文台邹振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 理研究所肖国青等一批专家的热心关注和支持。赵凯华先生九次与会并做大会报告。研究会也得到 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各省物理学会的支持。 迄今为止,先后担任研究会理事长的是西南师范大学殷传宗(1990-1996),华南师范大学王开 发(1996-2000),复旦大学王炎森(2000-2004),上海理工大学张学龙(2004-2012)、西北师范大学董 晨钟(2012-20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向军(2022-)。 研究会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积极服务国家科学教育需要,响应新时代召唤,厚重历史积淀, 活跃学术交流,推动改革创新,为建设科教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核物理
多任务神经网络对原子核低激发谱的研究
王逸夫, 牛中明
2022, 39(3): 273-280.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2043
摘要(831) HTML (107) PDF (3527KB)(87)
摘要:
原子核低激发谱对深入理解原子核结构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多任务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的神经网络方法系统研究了原子核\begin{document}$ {2}_{1}^{+} $\end{document}\begin{document}$ {4}_{1}^{+} $\end{document}的激发能量。除了质子数和中子数外,通过在网络输入层增加一个有关原子核集体性的物理量,BP神经网络在0.1 MeV到数MeV的能量范围内很好地拟合了原子核的低激发能。相比五维集体哈密顿量(Five-Dimensional Collective Hamiltonian,5DCH)方法,BP神经网络更好地再现了原子核低激发能的同位素趋势,以及由壳效应导致的幻数原子核低激发能的突然增大,并且将\begin{document}$ {2}_{1}^{+} $\end{document}\begin{document}$ {4}_{1}^{+} $\end{document}激发能的预言精度分别提高了约80%和75%,该预言精度与单任务神经网络基本一致,但是改进了对轻核区与缺中子核区低激发谱的学习能力,这说明多任务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多种激发能量的统一精确计算。
Os-Pt区核的基态三轴形状
沈水法, 阎玉鹏, 江金兰, 孟海燕, 王华磊
2022, 39(3): 281-285.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2005
摘要:
在偶-偶核基态中寻找稳定的三轴形状, 其中最大三轴形变为\begin{document}$ \left| \gamma \right| $\end{document}≈30°,仍然是核结构的一个主要主题。 在本工作中,使用推转Woods-Saxon(WS)壳模型来研究Os-Pt区基态和集体转动态中可能的三轴形状。为寻找核态可能存在的三轴形变,具体用对力-形变-转动频率自洽推转壳模型对偶-偶176-202Os和182-204Pt同位素进行了总Routhian面计算。计算是在四极形变(\begin{document}$\;{\beta _2} $\end{document}, \begin{document}$ \gamma $\end{document})网格中进行的,而十六极形变\begin{document}$\;{\beta _4} $\end{document}可变。事实上,在四极形变(\begin{document}$\;{\beta _2} $\end{document}, \begin{document}$\gamma $\end{document})的每个网格点上,计算的能量相对于十六极形变\begin{document}$\; {\beta _4} $\end{document}最小化。发现某些核的基态譬如196Os和188-194Pt既非扁椭球亦非长椭球, 而是在这些核中基态极小值是形状非轴对称的,即三轴形变。同时, 我们把从实验数据提取出的转动惯量与我们的计算结果作比较, 显示实验数据不能很好地与转动假定相一致,说明有振动行为。此外,我们使用一种辅助的方法提取了平衡\begin{document}$\gamma _{0} $\end{document}值,该值支持我们的预言。
第一性原理无核芯壳模型计算原子核谱因子
谢萌冉, 李红蕙, 李健国, N. Michel, 马春旺, 左维
2022, 39(3): 286-295.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2042
摘要(580) HTML (254) PDF (3904KB)(98)
摘要:
原子核谱因子表征原子核单粒子轨道的性质以及占据数等信息,是联系核结构、核反应与核天体物理的重要物理量。 对于原子核谱因子的计算强烈依赖于理论模型得到的原子核多体波函数,在实际计算中通常选用普通壳模型。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以及核多体方法的发展,第一性原理方法被应用于研究原子核性质,并取得巨大成功。 本工作基于现实两体相互作用,利用第一性原理无核芯壳模型计算较轻原子核谱因子。首先,计算了\begin{document}$A =6$\end{document}\begin{document}$7$\end{document}原子核的低激发态能量,考察第一性原理无核芯壳模型对能量计算的收敛性,并比较普通壳模型与第一性原理无核芯壳模型对于\begin{document}$A =6$\end{document}\begin{document}$7$\end{document}能谱的描述。结果表明,无核芯壳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可以很好地描述结合能和激发谱性质。 然后,利用无核芯壳模型系统计算了\begin{document}$^{7}{\rm{Li}}$\end{document}\begin{document}$^7{\rm{Be}}$\end{document}镜像核叠积函数与谱因子,并分析谱因子计算的收敛性。结果显示,谱因子随着模型空间的增大收敛较慢,对于\begin{document}$^{7}{\rm{Li}} $\end{document},无核芯壳模型计算的谱因子同最新实验值符合得很好。最后,采用无核芯壳模型系统计算\begin{document}$A =6,\, 7$\end{document}\begin{document}$8$\end{document}原子核低激发谱能量与谱因子,为核反应与核天体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量。
MIT袋模型的一种束缚能跑动形式修正
刘文念, 马奭文, 赵新军, 张文轩
2022, 39(3): 296-301.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2049
摘要:
最近,文献[1]在MIT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一种强耦合常数跑动形式和重夸克束缚能,较好地计算了所有已确认的基态强子谱。考虑到束缚能的贡献之一为重夸克间的短程束缚作用,即色电相互作用,其跑动形式将会取代之前的拟合参数。此跑动形式为类库仑势,随着袋半径R变化,并且在质量公式中参与变分。结果表明,色电相互作用的引入同样会将基态强子质量计算误差控制在大致40 MeV以内,且与拟合参数的方法相比得到了较为准确的结果。这为重夸克色电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Baryon Spectra in the Framework of an Equivparticle Model
Haosong YOU, Chengjun XIA, Xinmei ZHU, Penghui CHEN, Jianfeng XU, Zhenyan LU, Guangxiong PENG, Renxin XU
2022, 39(3): 302-310.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2111
摘要:
Based on an equivparticle model incorporating both confinement and leading-order perturbative interactions, we fit the model parameters to the experimental masses of \begin{document}$ \mathrm{p} $\end{document}, \begin{document}$ \mathrm{n} $\end{document}, \begin{document}$ \Lambda $\end{document}, and \begin{document}$ \Delta $\end{docum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equivparticle model well reproduces the mass spectra of light baryons. Distinctive correlations of the confinement strength \begin{document}$D$\end{document}, the strong coupling constant \begin{document}$\alpha_{\rm{s}}$\end{document}, and quark mass factor \begin{document}$f$\end{docu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perturbative strength \begin{document}$C$\end{document} are obtained, which can be well approximated by analytical formulae. The color-magnetic part of one-gluon-exchange interac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on the mass spectra of light baryons, which causes a mass gap of up to 300 MeV between baryons with spins \begin{document}$J=1/2$\end{document} and 3/2. By adopting different strong coupling constants for a pair of quarks with strangeness, the hyperon masses can be better described with the model parameters fitted to the masses of \begin{document}$ \Sigma $\end{document} and \begin{document}$ \Xi $\end{document}. The equivparticle model developed here with constrained parameter sets are then applicable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exotic states such as \begin{document}$ \mathrm{ud}$\end{document}QM nuggets, strangelets, and compact stars.
加速器
多靶强流铯溅射离子源的研制
郭巍, 李康宁, 游曲波, 彭立波, 许波涛, 何明, 胡跃明, 包轶文, 胡畔, 邵斌
2022, 39(3): 311-316.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1055
摘要(450) HTML (148) PDF (8213KB)(39)
摘要:
多靶强流铯溅射离子源是多种加速器中常用的离子源之一,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目前商业化应用的该种离子源由欧美几个国家垄断,国内还没有厂家能够生产。为了提高加速器运行和建造中的自主化水平,研制了一种多靶强流铯溅射离子源。该离子源主要由离子源腔、换靶装置、冷却系统、控制箱等组成,根据功能需求对其关键部件进行结构设计,采用了全新的伺服电机驱动换靶方式,提供靶位微调功能和远程控制模式,并使用Opera-3D软件模拟优化结构参数和束流光路。经过测试,该离子源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400 kV小型加速器质谱(AMS)装置上应用情况良好,换靶定位精准,供束稳定,束流参数达到进口离子源的参数指标,实现了预期目标。
Hall传感器的标定装置及相关标定实验研究
陈广全, 袁平, 冯文天, 杨文杰, 欧贤金, 王宝嘉, 杨颜冰, 杨静, 张翔, 金利安, 柴志良, 吴巍, 姚庆高
2022, 39(3): 317-325.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1085
摘要:
Hall传感器是加速器磁铁磁场测量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为保证Hall传感器能够完成高精度的测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周期性标定。除此以外,当前加速器磁体的测试任务对Hall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及工作温度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建立一套标准的大跨度磁场及温度范围的Hall传感器标定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搭建了一套完整的高精度Hall传感器标定系统并着重论述了其中的数据采集部分。目前基于该系统开展了一系列0~2.0 T磁场区(HHP-NP、HPCS、DTM151、HE244T等Hall传感器)下的标定尝试,标定曲线采用线性、多项式等不同方式拟合,结果表明拟合结果良好,线性偏离程度(测试结果线性偏离程度越小,精度越好)最优情况下好于0.01%。
CAFe DUMP前刮束器的设计研制
汪柏帆, 袁辰彰, 蔡汉杰, 贾欢, 秦元帅, 谢宏明, 张雍, 牛海华, 张勋超, 陈伟龙, 何源, 邵志刚
2022, 39(3): 326-333.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1094
摘要(627) HTML (130) PDF (8184KB)(51)
摘要:
位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超导直线加速器样机CAFe是一台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实验样机,围绕该装置的束流实验研究将为下一步设计研究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洁净核能系统(ADS)专用的超导直线加速器打下基础并提供经验。为了实现CAFe的10 mA束流指标,需要设计研制专门的束流收集器(DUMP)和对应的刮束器。本工作就CAFe DUMP前刮束器的研制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计算工作。刮束器面向束流侧的材料采用Al6063,确保束流轰击后的剩余放射性活度处于安全范围。基于蒙特卡罗粒子输运模拟,开展放射性核素及剩余剂量分析。结果表明,退役时刮束器外围剂量为可接受的百微希沃特每小时量级。通过ANSYS的热分析,计算了不同束流情况下刮束器的温度分布及温度变化,研究了刮束器在正常运行时移除热量的能力和在异常状况下应急保护的能力。计算结果表明,刮束器可以满足安全移除强流高功率束流束晕的设计需求。在CAFe高功率束流实验中,刮束器及DUMP运行正常,束流监测指标与设计一致,证明研制的刮束器实现了安全移除束晕、监测束流参数和保护DUMP的功能。
核技术
sTGC前端电子学批量测试系统设计与应用
张乃杰, 李锋, 缪鹏, 周爽, 张智磊, 王鑫鑫, 韩良, 金革
2022, 39(3): 334-342.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1066
摘要:
ATLAS探测器PHASE I升级过程中,将新建NSW探测器用于提高对Muon轨迹的探测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一级触发效率。NSW由768个sTGC探测器模块组成,共计约33万探测通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代表中国合作组承担了全部sTGC前端读出电子学设计和生产任务,开发了用于读出strip信号的sFEB读出板和读出pad与wire信号的pFEB读出板,制定了一套完整的FEB测试方案和测试流程。为了对生产完成的上千块FEB进行批量测试,严格按照sTGC读出系统要求,设计了能够同时测试FEB板704通道的多参数批量测试系统。利用FEB批量测试系统,完成了全部850块pFEB和sFEB板测试,并交付ATLAS合作组安装到了sTGC探测器上。
基于国产工艺的高速并串转换电路设计
屈祥如, 周威, 牛晓阳, 赵承心
2022, 39(3): 343-351.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1078
摘要(634) HTML (186) PDF (7780KB)(46)
摘要:
面向全国产化工艺的5 Gbps SerDes(Serializer/DESerializer,串化器/解串器)芯片的需求,设计了其中的20:1 Serializer(并串转换电路)。该并串转换电路基于国产GSMC 130 nm CMOS工艺设计,其内部电路结构设计采用了一级5:1模块和两级2:1模块级联方式,并由多相时钟发生器和分频器提供相应的时钟信号,将20路250 Mbps并行数据转换成1路5 Gbps的高速串行数据进行传输。在温度−40~100 °C、全工艺角环境、电路工作电压在1.08~1.32 V 的条件下,后仿真结果均显示该电路功能正确,能输出完整清晰的5 Gbps数据眼图, 满足设计需求。 其中在27 °C、TT Corner(典型值工艺角)、1.2 V工作电压条件下仿真结果表明该并串转换电路整体总功耗为39.12 mW、总抖动为8.34 ps、输出电压满摆幅为800 mV。
基于虚拟刻度原理对放射性体源效率刻度方法的发展
许丰, 郭建友, 於国兵, 徐平, 张建
2022, 39(3): 352-358.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1087
摘要(401) HTML (122) PDF (3450KB)(22)
摘要:
采用蒙特卡罗模拟计算的方法,标定能够适用于不同HPGe探测器上的体源虚拟点源位置,需要对点源、体源的探测效率进行模拟计算。通过 241Am、137Cs、60Co点源和体源研究了HPGe晶体尺寸、类型对它们的虚拟点源位置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241Am虚拟点源位置随着探测器尺寸、类型的不同呈现明显的差异性,说明虚拟刻度原理对于探测器表面的小体积样品测量在低能区间是不可取的,最后采用 137Cs、60Co源得出体源高度与虚拟点源位置的半经验公式。通过实验室两台HPGe探测系统对尺寸Φ70 mm×65 mm标准土壤体源的探测效率进行计算,与模拟探测效率值、虚拟点源效率表征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拟合一组表征虚拟点源位置的半经验公式是可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对\begin{document}$\gamma $\end{document}能量区间在300~2 000 keV进行体源的虚拟刻度时,选择可靠的定标源即可建立体源和虚拟点源位置的关系。这为解决监测工作中样品与探测器之间重复进行探测效率校准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交叉学科
基于TPS和蒙特卡罗计算的12C肿瘤放射治疗In-beam PET剂量监测研究
张庆华, 刘志强, 郭典, 张秋宁, 刘锐锋, 裴昌旭, 文婧, 罗宏涛, 孙世龙, 黄川, 李英帼, 尹永智, 王小虎
2022, 39(3): 359-366.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1069
摘要(596) HTML (119) PDF (5660KB)(48)
摘要:
In-beam PET成像是碳离子放射治疗剂量监测的有效手段,可以对碳离子放疗过程的物理剂量分布和生物剂量分布进行实时监测。结合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和蒙特卡罗(MC)模拟分别对静态均匀水模体和腹部肿瘤CT图像进行治疗计划设计、MC计算和PET成像,比较TPS肿瘤靶区剂量分布、MC模拟剂量分布和PET成像三者之间的一致性。TPS和MC模拟中相对生物学效应(RBE)的计算均采用线性二次模型(LQ)。研究结果显示,TPS和MC计算的静态均匀水模体、单野治疗腹部肿瘤的物理剂量、RBE加权剂量在SOBP区域的平均误差均在0.5%和2%以内。碳离子束流能量为120~400 MeV/u时,束流方向剂量深度分布与PET成像在SOBP区域的位置差异均在8 mm以内。In-beam PET可作为碳离子放射治疗中位置验证和剂量验证的有效手段。
基于2.5 MeV质子加速器BNCT装置的中子慢化材料性能模拟研究
顾少娴, 崔凤洁, 王宁宇, 尹楚欧, 张盛元, 胡金有, 蔡芸竹, 吴章文, 汪俊, 李霞, 勾成俊
2022, 39(3): 367-372.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1073
摘要:
基于加速器中子源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是新一代的放射治疗方法,束流整形体(Beam Shaping Assembly, BSA)作为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中子源中的快中子束流慢化至超热中子能区(0.5 eV~10 keV),并尽可能减少快中子、热中子以及\begin{document}$\gamma $\end{document}射线的成分,使其满足BNCT用于治疗的中子束要求。本工作基于蒙特卡罗软件包Geant4(Geometry and Tracking),以2.5 MeV,10 mA质子流强的7Li(p, n)7Be中子源为对象,研究分析了AlF3 、Fluental、Al2O3、Al作为慢化体材料时,不同的厚度对束流出口处的超热中子注量率、超热中子注量与热中子注量比值、快中子成分、\begin{document}$ \gamma $\end{document}成分所产生的影响。计算表明,当选用厚度为25 cm的AlF3作为慢化体材料时,经过整形慢化后的超热中子束的束流参数,均满足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的中子束流参数推荐值。
均匀磁场下碳离子束剂量平均LET及纳剂量学量的分布
王子涵, 张晖, 刘新国, 戴中颖, 陈卫强, 李强
2022, 39(3): 373-381.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1052
摘要(395) HTML (131) PDF (9737KB)(29)
摘要:
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发展,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在放射肿瘤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正在迅速增加,本研究分析了外加均匀磁场对碳离子束的剂量平均LET以及纳剂量学量的影响。通过基于GEANT4内核的GATE蒙特卡罗(Monte Carlo, MC)模拟平台,模拟计算了不同磁场环境下,不同能量碳离子束剂量平均LET和纳剂量学量的分布。结果发现,平行磁场对碳离子束的剂量平均LET和纳剂量学量均无显著影响,垂直磁场对碳离子束的剂量平均LET及纳剂量学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布拉格峰区域,其影响主要是碳离子束在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作用而发生横向偏转,进而使得碳离子束布拉格峰位置发生横向侧移导致的。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磁场对碳离子束治疗性能的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离子辐照结合α-纤维素适应性进化提高黑曲霉真菌纤维素酶活性研究
刘浩, 陈皓, 周翔, 田雪娇, 马良, 胡伟, 闫永利, 韩玲
2022, 39(3): 382-390.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1082
摘要(459) HTML (264) PDF (5107KB)(25)
摘要:
为获得可有效降解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的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将具有安全可靠、不产生毒素、生长速度快且发酵周期短等优势的黑曲霉作为出发菌株。利用重离子12C6+束流按照0 , 40 , 70 , 100 , 130 , 160, 190 Gy的辐照剂量对黑曲霉原始菌株进行辐照,经平板初筛后得到两株优良菌株;然后添加α-纤维素进行了8周自适应性进化,通过连续5代发酵该菌株生长性能稳定;将得到的每代菌株进行胞内蛋白分子量的对比,得到一株最优菌株CJH-JWSFZh-W122,将其摇瓶发酵测定纤维素酶活性,其产纤维素酶的滤纸酶活(FPA)到了223.5 U/mL,内切葡聚糖酶活(CMC)达到了440.8 U/mL,分别比原始菌株提高了6.07%和8.01%。突变株在连续5代发酵后仍保持了良好的发酵性能。对突变菌株CJH-JWSFZh-W122和原始菌株进行了RAPD分析和SDS-PAGE电泳分析,证实了该菌株存在基因突变。
相对论离子与氦二聚体碰撞电离的理论研究
王振江, 马新文, A. B.Voitkiv
2022, 39(3): 391-395.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2041
摘要(395) HTML (113) PDF (3769KB)(24)
摘要:
基于对称程函近似,从理论角度研究了相对论离子与氦二聚体碰撞双电离的直接碎裂通道:由入射离子与两个原子的作用造成的双电离。从不同的近似角度出发,建立了两个理论模型,第一个模型将氦二聚体的两个原子看做一个整体,而另外一个模型完全忽略了两个氦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总截面与氦二聚体的空间取向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当氦二聚体与入射离子束流平行时,总截面达到最大值,在垂直时为最小值。进一步研究发现,模型一的结果在氦二聚体核间距较小时更为合理,核间距较大时,模型二更为精确。
核能与核数据
厚靶低中能9Be(d, xn)反应加速器中子源特性研究
江桥月, 王艺璇, 彭锦秋, 张时宇, 白晓厚, 吴康, 杨旭, 张行, 王俊润, 张宇, 韦峥, 姚泽恩
2022, 39(3): 396-404.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2017
摘要(835) HTML (196) PDF (5122KB)(57)
摘要:
利用PHITS程序评价计算了厚靶9Be(d, xn)反应加速器中子源的能谱和角分布数据,重点讨论了JQMD、INCL和INCL/DWBA三种核反应物理模型计算厚靶9Be(d, xn)反应中子辐射场分布的适用性。研究结果显示,基于INCL/DWBA耦合模型的PHITS程序计算所得到的厚靶9Be(d, xn)反应中子能谱和角分布数据能够较好地与实验数据符合,可以为厚靶9Be(d, xn)反应中子源特性研究及应用提供较为准确的中子辐射场数据。此外,设计了水冷大面积旋转铍靶的方案,并在5~25 MeV/5 mA入射氘能量下条件下,开展了靶面温度模拟研究,结果显示,靶面最高温度可控制在100 ºC以下。
裂变产物衰变链设计
黄小龙, 何璞昳, 杨东, 王香涵, 金永利, 李剑
2022, 39(3): 405-412. doi: 10.11804/NuclPhysRev.39.2022020
摘要(609) HTML (197) PDF (3283KB)(47)
摘要:
根据核科学参考文献库,对半衰期、缓发中子发射几率等进行了更新评价,采用系统学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裂变产物中不确定的基态进行了自旋指定,对部分存在问题的数据进行了必要修正;对衰变子核存在同质异能态的放射性核素,根据衰变纲图和内转换系数重新计算得到退激至子核同质异能态和基态的分支比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核结构和衰变数据库,研制了裂变产物衰变链设计专用衰变数据库,按照衰变规律,建立了裂变产物衰变路径和衰变信息的完整衰变链,本工作为裂变产物分析和裂变产额研究提供了一个便利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