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6年  第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核物理
在GSI的重离子碰撞中出现令人迷惑不解的正电子峰
B.Schwarzschild, 颜家骏
1986, 3(3): 1-6. doi: 10.11804/NuclPhysRev.03.03.001
摘要:
“真空火花”(“sparking of the Vacu-um”)是量子电动力学非常奇异的预言之一。在探索“真空火花”时,塔姆施达特GSI的两个重离子实验小组发现了相当出人意料并且让人非常迷惑不解的事情。如果有某个电荷数Z 足够高的核,在最低位电子轨道上有个空位,那末它由真空自发产生一个电子-正电子对较之失去这个轨道空位,在能量上要更容易些。事实上,这就是QED 所预言的真空火花,或者说“自发正电子发射”。
中子的寿命
J.Byrne, 李业样
1986, 3(3): 7-9. doi: 10.11804/NuclPhysRev.03.03.007
摘要:
引言当Chadwick 和Goldhaber 首次精确测定了中子的质量的时候就预言,中子应该具有β衰变的特性,能自发地衰变成质子、电子和中微子(Chadwick 和Goldhaber 1935)。这一衰变过程最早由Snell 和Miller 探测到。他们从强中子束中观察到了受电场吸引的正离子。后来他们证实,正离子的产生率恰好对应着半衰期为10—30分钟的中子β衰变(Snell和Miller 1948,Snell 等人1950)。
垒下熔合的实验现状
M.Beckerman, 张焕乔
1986, 3(3): 10-13. doi: 10.11804/NuclPhysRev.03.03.010
摘要:
引言本文讨论垒下熔合的实验现状。给出几个新近垒下熔合研究的结果,强调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提出一些见解及回答。讨论垒下熔合过程已持续近三十五年之久。但是,随着新加速器能力和实验技术的发展,仅在过去五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才能研究重原子核的这一基本过程。从这些研究我们了解到:(Ⅰ)垒下熔合的成份远大于用简单量子隧道所能解释的,在重系统中,能标可能偏移隧道值达10—20MeV。(Ⅱ)垒下熔合截面是碰撞体价结构的灵敏函数;当碰撞体的中子数改变时,在闭壳附近的截面特别灵敏,截面大小可能呈现复杂(非单调)的变化。
物理学的两个前沿
G.Fraser, 颜家骏
1986, 3(3): 14-16. doi: 10.11804/NuclPhysRev.03.03.014
摘要:
今年三月在Munich 附近的Garching,来自不同领域的物理学家们会聚一堂,再次认真考察物理学的两个前沿:非常大的和无限小的系统的物理学。有关宇宙学、天体学和基础物理学的Garching 讨论会,是CERN 和ESO 共同组织的。它是1983年11月在CERN 首创的系列会议的第二次。粒子物理学的目标在于研究探索物质的最小组分和弄懂它们怎样相互作用。
低能粒子加速器的辐射场
朱连芳
1986, 3(3): 17-20. doi: 10.11804/NuclPhysRev.03.03.017
摘要:
前言加速器的辐射场主要来源于加速器运行期间产生的次级辐射。不同类型的加速器产生的次级辐射的种类和强度不尽相同。加速器屏蔽设计主要依据其可能产生的最大次级辎射强度。因此屏蔽厚度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加速粒子的种类、能量、束流强度以及靶材料的性质等各种因素。同时还应考虑相邻区域的类型和人口密度,以便使周围群体的集体剂量当量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并保证个人所接受的剂量当量不得超过相应的剂量当量限值。
核技术应用
穆斯堡尔谱学的新进展
夏元复
1986, 3(3): 21-28. doi: 10.11804/NuclPhysRev.03.03.021
摘要:
本文评述穆斯堡尔谱学方法学和应用方面在近三年求的最新进展,并介绍1985年国际穆斯堡尔谱学会议情况。
重离子活化分析的标定方法
张维成
1986, 3(3): 29-31. doi: 10.11804/NuclPhysRev.03.03.029
摘要:
活化分析的基础是核反应,由核反应生成放射性核素放出的射线强度或核反应中放出的瞬发辐射强度与待测元素含量有定量的关系,这便是活化分析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对于入射粒子为带电粒子时,计算公式为:A=(1-e~(λ(?)))Nf∫_0~Rσ(x)dx (1)式中,A 为带电粒子轰击靶核时产生的放射性强度(次/秒),与N·f·σ(x)成正比,与照射时间t 成指数关系;N 为待测核素的原子浓度(原子数/克);f 为粒子流强(粒子数/秒);R 为粒子的射程(克/厘米~2),R 等于零相当于靶子表面;x 为距表面的深度;σ(x)为核反应的截面。
扰动角关联在化学中的应用
范我, 张叔鸣
1986, 3(3): 32-37. doi: 10.11804/NuclPhysRev.03.03.032
摘要:
扰动角关联方法作为一种现代物理工具,近二十年来发展很快。七十年代的研究着重于建立一个完善的方法及主要在物理上用于超精细相互作用的测定;而到了八十年代,除了物理应用以外,大量的研究已经渗透到固体材料、金相物理、生物医学包括人体器官的造影等方面,其成果也十分明显。可以预料,随着扰动角关联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的应用将越来越深入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和新兴学科中。
非化学的清除污染技术
R.P.Allen, 张毓亭
1986, 3(3): 38-42. doi: 10.11804/NuclPhysRev.03.03.038
摘要:
前言本文概述了各式各样的清除表面污染的技术,是按照部件和设备类型不同以及运用不同的清除污染技术,分类归纳和论述的。从小的手用工具直到反应堆腔以及其他大面积表面,列举了清除污染技术的多样性。